当前位置:首页 >>
聚力“双覆盖” 登上“宝塔尖”
发表于 2016/8/24 9:27:26   点击量: 512

    “尽管我县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,个别产业在国内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,但总体上讲,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高,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,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。”县科技局副局长徐兴友说,为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,我县力争在“十三五”期末实现研发投入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、研究人员数量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“倍增”,关键在于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、技术创新活动两个“全覆盖”。

  

    从全大市看,我县多数企业技术水平处于产品价值链末端,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仍然较少,且结构不合理,投入的资金大多用于购置先进生产设备,且部分企业存在“技术空心化”的危险。因此,加强企业研发载体建设,让创新的“发动机”在创新主体中高效运转,成为破解转型升级瓶颈的“良药”。我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,广大企业普遍建立研发中心、研发机构,并在基础性研究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,广泛建立和形成企业间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,以此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专利质、量双突破。去年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,总数达到22家;新增市级10家,总数达到59家;新增县级15家,总数达到137家,补上了企业核心专利技术的“短板”。

  

    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。我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不足,引进的带技术、带项目的科技创业人才更是很少。为有效解决人才配置问题,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我县纵深推进校地科技合作与交流,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,实现资源开放共享,以“互联网+园区+院校”探索“异地共建”模式。目前,宁海浙江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、吉林大学协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两个平台,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余项,与草湖食品、凯特机械等3家公司达成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合作意向,超高容量锂电池负极材料开发项目也已进入产业化评审阶段。除了向高校“借智”,我县打造人才服务升级版,真正强化科技创新智力支持,截至去年,全县累计引进培育“国千”4人,“省千”3人,拥有市级创新团队3个,补上创新吸收消化能力的“短板”。

  

    “到2020年,争取拥有各类研发创新载体总数突破600家,力争R&D占GDP的比重达到3.0%,专利授权总量突破3000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00件。”徐兴友表示,接下来,我县将拉高标杆精准施策、创新生态精准定位、优化服务精准发力,积极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,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,迈向中高端水平,登上“宝塔尖”。

 



信息来源:宁海新闻网